资深专家李沭福谈到,昨晚,亚洲PX的合约价未能结算出台的时候,有几个人问我,到底埃克森美孚的1200美元价格算不算ACP。
其实,既然美孚是参与谈判每个月亚洲合约价的其中一个供应商,那么他们跟也相同参与谈判的PTA的生产商结算的价格,当然也是亚洲合约价的一部分,也应市场参考的一个点。其他韩国和日本的供应商都在昨晚陆续表态说他们无法跟他们的合约客户达成共识,也无法接受这个1200美元的价格,因此11月的亚洲合约价又一次胎死腹中,这个跟各个参与谈判的企业落实后,也成了一个定局。
不过关键的一点不在是否合约价格谈不谈得拢,是到底1200美元的这个数字,可以作为其他家执行合约的参照吗?那么11月亚洲合约价是不是因此就是部分达成在1200美元的水平呢?那么亚洲合约价这个制度,这个游戏是不是要继续玩下去呢?
我的回答:是也不是,不过你希望亚洲合约价谈拢也好,想看到它谈崩也罢,这个制度肯定会延续,而且会延续很长的一段日子。
为什么我那么肯定,也似乎非常支持这个制度呢?难道我作为ICIS在开发中国市场前十年的前先锋编辑,不支持大伙遗弃这个繁琐甚至几乎无聊荒谬的制度,就参照现货平均价格算了吗?认识我的人都应该知道,我相当念旧,也觉得不忘本,不是我觉得参照现货平均价格有什么大问题,是我觉得PX亚洲合约价的制度值得延续下去,值得发扬光大。
毕竟这制度是经过多年演变和考研而得到今天那么局代表性那么权威的,所以短短的几个月甚至两三年的动荡,不至于把它击垮。我知道这几年来,有不少别有用心的信息公司和市场人士都希望这个制度结束,有些还用行动来抨击它,唯类似我这些年纪比较大的,行龄比较大的都还在认同支持亚洲合约价。
这个制度的靠谱,是因为它是真真实实的PX生产商和终端用户一起每一个月来谈出来的一个价格,参与的卖家和买家,覆盖了整个市场超过一半的量,所以绝对有代表性的。你不参照它,反而鼓吹去参照一个仅代表市场15%成交量都不到的现货平均,肯定别有居心。
我的想法是,亚洲合约价这个制度是活的,是人在操作的,它自90年代以来,一直都在随着市场演变和进步,以前如此,现在也是一样的。
可能因为市场的变化,结构的改革和人来人去的因素,过数年后的亚洲合约价将变成完全中国为主的一个制度也说不定,甚至不以美元结算,以人民币结算也有可能。反正一个合约价格的制度是事在必行的,你把它推翻了,又没有一个可以即马上又合适的制度来取代它,那么市场肯定要出现动荡的。与其活在乱市中,不如求个稳定和平安,继续支持和参照一个已经历超过20年的制度,不是更好吗?
来源:化纤邦
编辑:华气能源猎头(微号:energyhunt)
转载请注明出处,感谢!